当前位置:首页
>> 市情 >> 文化民俗
视力保护色:
名优特产

2018-06-02 14:14 字体:[ ]

农产品类

   

乳山大花生

   

  花生, 即“落花生”,亦称“长生果”“万寿果”。原产于南美,中国于16世纪初叶至中叶引进至福建、广东,然后逐渐引至各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

  乳山花生种植历史达200年之久。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夏,福建商人庄慕陶携长生果(花生)一袋,以祝寿之礼,献给归故里省亲的知府李宜升(海阳凤城人),李宜升尝之味佳,遂吩咐家人种之。是年秋,李宜升将所收获的花生果分与乡亲们栽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花生传至海阳东乡各村(今乳山境内西南部);至道光年间,传及胶东各县。1862年,美国传教士把大花生种带到胶东,由教徒试种成功,不久即传播到乳山一带。据1941年建县时调查,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18万亩,已经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 

  《中国植物志》记载:“花生宜气候温暖,生长季节较长,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在我国,山东生长最佳。”山东大花生的主要产地是胶东地区,而乳山则是胶东重要的花生产地。乳山地处胶东丘陵,空气湿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质疏松,非常适宜大花生生长。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使乳山大花生具备了果型较大、籽粒饱满、皮白仁红、香脆可口等优良特点。乳山大花生由于生长期长达170~180天,所以氨基酸合成比较全面,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营养丰富,符合国际贸易要求标准。清咸丰年间,乳山已成为胶东地区的主要花生产区。随着青岛、烟台的开埠,花生逐渐成为当地出口的大宗商品。因长期多由青岛装船出口,故外国客商称之为青岛大花生。

  建国后,乳山花生种植不断得到发展。70年代中期,乳山成为山东省花生生产基地县,并担负着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的部分食用油供给。80年代后,随着花生种植技术的更新、推广,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出口花生种植面积22万亩),总产量7.5万吨,主要品种有花17、花39、8130、花育22号等。充足的花生原料有力支撑了花生出口加工企业的壮大发展,华隆(乳山)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金果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和正昌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全市现有花生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年出口量近2万吨,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生食花生仁出口量全国县级排名第五,花生制品出口量全国县级排名第二、胶东地区排名第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的绿色花生及有机花生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华隆食品公司和金果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都拥有自己的绿色花生基地,华隆食品公司拥有有机花生食品生产基地2处,正昌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有机花生食品生产基地3处,这些基地的建立,也为全市的花生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础。华隆食品公司、金果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的“东宝”牌油炸花生仁、“海洋”牌烤花生果都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脂肪、蛋白质和糖含量较为丰富,据测定花生果内脂肪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含糖量为20%左右。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同时,花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备要》《滇南本草》《药性考》等书记载:花生米有“补脾润肺”“补中益气”“开胃醒脾”的作用,还能“治脚气及妇人乳汁缺乏”等症,“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痛”。花生衣制成糖浆可治疗血友病和其它出血症。花生油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肠炎。花生壳对久咳气喘、咳痰带血等症也有一定疗效。花生叶还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等。 


乳山阳梨

   

  乳山阳梨,本名洋梨,又名把(巴)梨、茄梨、葫芦梨,是原产欧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变种。文革期间,为避“崇洋媚外”之嫌,将“洋梨”更名为“阳梨”。乳山阳梨在当地又常以其最初引进地上册村之名冠之,称为“册梨”,久负盛名,是驰名中外的地方土特名产。

  册梨的栽植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镇上册村人丁书方经商来到当时是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遇一英国人在卖果树苗。丁书方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回家后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开花期遭受虫害,果实所剩无几。至秋,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一天,宁海州衙门一公差路过此地,见此果特殊,遂买尝之,连称:“好果,好果。”当问起此果名称时,丁书方支吾半天说了个“洋梨”,现名“阳梨”由此演变而来,后人又按其果实形状称之为“把梨”“茄梨”“葫芦梨”等,且“把梨”又常被简写为“巴梨”。差人品尝后,又买了几个带回衙门。第二年,为防止虫害,丁书方用纸糊了许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绳将袋口扎紧,效果甚佳。是年8月,宁海州衙门又来人,指名要买这里的“洋梨”上供朝廷。原来,上次来过的那位差人把带回的梨送给州老爷品尝,这位正为找不着当地特产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爷如获至宝。为了炫耀本地所产,他以产地上册村为名,将“洋梨”更名“册梨”上供朝廷。册梨进京后,被评为一级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誉为“天下第一梨”。从此,册梨名声大振,誉扬全国。当地群众育苗栽培者渐多。民国年间《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

  建国后,册梨栽培面积一度扩大。1957年,册梨被国家定为特供果品,用于招待待外宾。但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和文革时期,册梨面积有所减少。为保护册梨这一传统优势地方品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对种苗培育、栽培管理、贮藏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开发,册梨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在威海地区,当属乳山阳梨最为有名,数量多、品质好,栽植面积、产量及加工制品均在全国县市级中居首位。乳山恒裕食品公司用阳梨加工的“糖水阳梨”罐头,被评为国优产品,获得过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其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目前,册梨主要分布于大孤山、徐家、南黄、白沙滩、崖子、诸往和育黎镇一带。

  乳山阳梨营养价值极高,是人们习见且常吃的一种水果,有润肺、化痰等功效。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多种加工品,如梨膏、梨脯、梨罐头、梨酒等。乳山阳梨果形呈短葫芦状,果梗粗短,单果重250克,果形指数1.2左右。成熟果实皮鲜黄,果肉白色,质地细腻,多汁无渣,甘甜可口,略带微酸,果香浓郁,可溶性固形物16.5%,为梨属中之佳品。在乳山8月中下旬成熟采收,常温下贮藏7天左右,果实变绵变软,芳香四溢,风味独特,入口而化,为鲜食的最佳期。常温贮藏可达到20天,低温下可贮藏4个月。


乳山茶叶

  

  茶,别名:茗。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被誉为健康的自然护卫者。茶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民间饮食格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饮茶”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乳山种茶始于1966年,由焉家、耳沟等村从浙江省引进茶苗试种成功,是胶东半岛最早南茶北移的县。

  茶树适宜种植在背风向阳、弱酸性土壤、坡度低于25度的区域。乳山市土壤以棕壤土为主,土体深厚,质地较好,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富含锌、铁、硼、钙、镁、钼等中微量元素。另外乳山灌溉用水、大气质量均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这些都为茶叶营养成分优质化提供了最佳条件。至2007年,乳山市有茶园3000亩,主要分布于白沙滩镇稗子刘家,乳山寨镇小管村、玉皇山后、耳沟、赤家口、果枣夼,大孤山镇上夼、河东,徐家镇辛家口及冯家镇等地,年产茶叶2.4万公斤。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威茗茶场、极北茶场、玉皇山茶场、岠嵎山茶场、林德茶场、春茗茶场等。

  乳山茶种植于北纬36°~37°之间的丘陵地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因此茶多酚、氨基酸等健康物质的含量大大高于南方茶,并含丰富的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滋味醇厚、清香久长、耐冲耐泡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成为上乘的旅游纪念品和馈赠礼品。白沙滩镇稗子刘家村的“威茗”绿茶为威海市国际人居节指定用茶。

  乳山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列为八大农业富民产业之一,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加强茶树抗寒良种的引选工作;大力推广合理密植、矮壮法栽培、越冬防护、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制定了有利的政策措施,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的力度,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知名品牌。乳山以309国道以南的乳山寨、白沙滩、大孤山、徐家、海阳所等镇为茶树栽植重点区,到2010年将建成万亩茶园,打造成“纬度极北、烟威最大”的绿茶基地。

  茶是一种健康饮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据测定,茶叶中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茶为药用,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历史。东汉华佗《食经》中指出:“苦茶久食,益意思”。《神农本草》《本草拾遗》《茶谱》等古书也详细记载了茶叶的药用功效。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将茶叶列为保健饮料。现代科学也研究证实,茶叶含有的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成分,具有抑制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抵抗辐射,美容护肤,延缓衰老,醒脑提神,助消化,降血脂等医疗保健作用。正如宋代欧阳修《茶歌》赞颂:“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茶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乳山苹果

  

  乳山是全国闻名的“烟台苹果”的重要产区,在2007中国苹果年会暨陕西果品推介会上,乳山市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苹果20强县(市)”称号,列全国第16位。

  乳山市海拔较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乳山苹果栽培历史悠久,据《乳山市志》记载,1910年黄疃村村民从烟台引进西洋苹果栽植成功。后自20世纪40年代起,绵苹果、伏花皮、秋花皮等苹果开始在境内陆续栽植。建国后,乳山苹果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栽植种类日渐繁多。1955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后,苹果栽植开始进入初盛期,品种以大国光、金帅、红玉、青香蕉、红香蕉为主。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乳山苹果的大发展期,品种以小国光、新红星、新红玉等为主,栽植区域遍布全境。1980年以后,苹果新品种红富士、乔纳金、红津轻、嘎啦等被大量引进,由于品质优,价格高,效益好,全县掀起了红富士等苹果的栽植和改良高潮,小国光等品种被大量嫁接改造,老品种被大量淘汰。2000年后,在龙头公司中鲁果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果汁用高酸苹果澳州青苹、瑞林、瑞丹、酸王等品种在乳山寨、大孤山等镇进行了大面积栽培,栽培面积达万亩;同时,崖子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苹果中晚熟结构,发展了万亩红将军苹果生产基地。据统计,至2007年,全市苹果栽植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量28万吨。目前,苹果已成为乳山市产量第一、品质最优的水果。

  乳山苹果,果实着色面大,颜色鲜艳,果肉细腻松脆,含糖量高,口味香甜可口,尤以崖子、午极、冯家等北部山区所产为最佳,其中,崖子镇注册的“垛山”牌苹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深受各地青睐。乳山苹果品种繁多,早熟、中熟、晚熟品种齐全,早熟品种有藤牧一号、嘎啦等,中熟品种有红津轻、乔纳金、新红星等,晚熟品种有红富士、王林、世界一等,鲜果上市时间达8个月之久。乳山苹果及果制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远销欧、美、亚、非等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苹果,蔷薇科苹果属,果实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富含糖类,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胡萝卜素等,有“记忆果”“明目果”的美称,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中医认为苹果有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止泻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对高血压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欧洲人说:“一天吃一个苹果,医生远离你”。在美国,营养学家们把苹果列为10种最有营养的食品之一。


乳山大姜

  

  大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以地下肉质根茎供食用。大姜在我国自古就有,《本草图经》载:“生姜,……处处有之。”我国大姜种植区域分布较广,品种也较多。

  大姜是很好的经济菜类。乳山农村历史上就有种姜的习惯,只不过那时多为零星种植,不成规模。上世纪60年代,白沙滩镇曹家庄村开始大面积种植大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期,全市大姜种植发展较快。尤其是白沙滩镇充分发挥当地沙壤土为主、土质疏松、下水快、透气好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大姜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并实现了产业化经营。90年代以来,不少镇都把大姜种植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产业,大孤山、乳山寨等镇成为大姜种植的后起之秀。至2007年,乳山市大姜种植面积3万多亩,其中白沙滩镇大姜面积达到1.5万亩,占全市大姜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最高单产达到6000多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胶东大姜第一镇”。

  乳山大姜,姜体肥胖,皮薄块大,色泽黄亮,筋少肉脆,姜味浓郁,没有污染,粗纤维含量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1年乳山市成立了大姜技术协会,同年白沙滩镇政府为本镇大姜注册了“金海岸”牌商标,并通过了省农业厅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认证,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目前,乳山市拥有大姜批发市场3处,年交易量5万多吨,随着大量大姜被批发外销,乳山大姜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时,大姜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乳山银金食品有限公司为乳山大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出口大姜  2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和地区。

  大姜营养丰富,含有姜醇、姜烯、没药溪、α-姜黄烯、α和β-金合欢烯、芳樟醇、桉油素及多种氨基酸。因此,其用途非常广泛:既是很好的佐料、调味品,也是很好的医疗保健品;既可糖渍、腌制,也可加工成姜芽、姜汁、姜粉、姜片、姜油、姜酒、姜饮料;既可生食,也可做馅、炒食等。传统中医认为,大姜具有祛寒解表,止咳化痰,回阳通脉之功效。《本草衍义》曰:“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土,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丹麦科学家研究发现,姜可以大大减轻因晕动引起的呕吐症状,有效率达90%以上,药效可持续4小时以上,是减轻晕动症“最为理想”的天然药物之一。西德科学家还研究证实,“生姜汁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癌细胞生长”。


乳山葡萄

  

  葡萄,又名草龙珠、水晶明珠、蒲桃、蒲陶、山葫芦等,属葡萄科藤木。原产于西亚,据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由中亚经丝绸之路带入我国的,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种历史了。乳山的葡萄栽植历史长,品种多,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以庭院栽植为多,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开始在农田大片栽植。乳山葡萄主要有鲜食葡萄和加工葡萄两大系列。鲜食葡萄品种主要有红提葡萄和巨峰葡萄,加工葡萄主要是酿酒调色用的“三珠”品种。

  红提葡萄系美国葡萄品种,具有糖度高、耐贮藏、不落粒等优点,是乳山鲜食葡萄中的新品种。乳山最早引进红提葡萄的是育黎镇城阴和诸往镇二龙口等村,时间在1995年前后。后育黎镇马庄,白沙滩镇宫家,夏村镇崔家、黄依台等村先后大面积发展,但最终由于没控制好葡萄黑痘病等而 “全军覆没”。1998年至2000年,东北客商在乳山口野子等村投资建设了红提葡萄基地,在其带动下,野子村、南唐家等村不少当地人开始种植,当时南唐家村栽培的200余亩红提葡萄园由于采用新的药剂和套袋管理,使黑痘病等红提病害基本得到控制,红提栽培得到较快发展。至2007年,乳山红提葡萄种植面积1000余亩,其中乳山口镇种植面积占60%以上,乳山口镇姜大淇等种植户于2001年率先申请了红提葡萄无公害产品证书,成为乳山葡萄最早的无公害产品。

  巨峰葡萄是乳山鲜食葡萄的主要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栽植,是全市栽植面积最大的葡萄品种,占全市葡萄栽植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下初、育黎、崖子、午极、诸往、乳山寨、徐家等镇,以下初镇巫山、河南村,育黎镇南西屋、北西屋、城阴,乳山镇寨车村,徐家镇吴家屯等村出产最多。2003年,育黎镇的“新育黎”巨峰葡萄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徐家镇吴家屯村巨峰葡萄栽培面积虽然不大,但所产的“圣山”牌巨峰葡萄品质好、口味佳,2006年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乳山的酿酒葡萄颇有名气。1999年,下初镇与吉林东宝集团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共建酿酒葡萄基地,大面积种植以“三珠”品种等为主的酿酒葡萄,主要分布于下初镇的黄格庄、下草埠、胡家口、葛格庄、史家疃等村,栽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使下初镇成为胶东地区仅次于蓬莱中粮葡萄基地的第二大酿酒葡萄基地。2006年,下初镇的5000多亩加工葡萄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下初镇通过国家级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葡萄因富含营养而被人们视为珍果,并有“水果皇后”的美誉。它除含有60%以上的游离水和胶体结合水、化合水(生命水)外,还含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矿物质、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甚至是人体必需的成分。此外,葡萄所含热量远比苹果、梨等水果高。更可贵的是葡萄中大部分有益物质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对新陈代谢等活动可起到良好作用。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功能补气益血、强筋健骨、通经络、通淋消肿、利小便、滋肾益肝。《神农本草经》列葡萄为上品,称其“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滇南本草》说葡萄“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滇南本草图说》说它“治痘症毒,胎气上冲,煎汤饮之即下”;《本草再新》说它“暖胃健脾”;《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它“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止渴,安胎”;《陆川本草》说它“滋养强壮,补血,强心利尿,治腰痛、胃痛、精神疲惫、血虚心跳”。葡萄含铁量较高,缺铁性贫血者,食用葡萄干大有裨益。


萝 卜

  

  萝卜,又名“莱菔”,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中国主要蔬菜之一。我国栽培食用萝卜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

  历史上,萝卜曾是乳山境内大田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建国初期,乳山境内大田种植的萝卜,多为农民自己食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农民粮食紧缺,采取瓜菜代粮,萝卜种植面积得到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萝卜种植面积压缩。

  80年代,日本萝卜成为乳山大地响当当的萝卜种植新品种。乳山市种植日本萝卜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1987年9月,坐落于育黎镇的大洋酱菜有限公司在育黎镇西纪村、徐家镇洋村等地建立了50亩示范基地试种日本萝卜,公司免费提供种子、每亩补贴300元,并对所产萝卜全部回收。由于西纪村沙质地块适宜萝卜生长,加上管理到位,当年试种成功,由此拉开了日本萝卜在乳山订单生产的序幕,20多年来“龙头公司﹢加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延续至今,日本萝卜在乳山种植得到迅速发展。至2007年,乳山市有大洋酱菜和大根酱菜两大龙头企业,日本萝卜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种植农户3000多户,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萝卜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深受日本人青睐。乳山种植的日本萝卜经过盐渍等加工处理后,90%以上出口日本,据统计,日本超市出售的萝卜中,每8根就有1根是乳山生产的。但由于受人民币升值、日本农产品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日本萝卜的出口受到一定制约。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农字号龙头企业大根酱菜等公司顺势而为,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国内市场开拓和新产品研发,对盐渍萝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新开发投放市场的“口口脆”礼品盒装酱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随着日本萝卜的销售途径由单一的出口日本,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重,必然会给乳山日本萝卜产业的大发展带来强有力的需求支撑,也会给广大农民开辟出一条越走越宽的致富之路。

  日本萝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梨和苹果高出8~10倍;其叶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尤其是钙质含量非常高。萝卜,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保健食品,自古就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萝卜进城 ,医生关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尤为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 元代诗人赞美萝卜还写下了“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的诗句。


樱 桃

  

  樱桃,蔷薇科,樱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樱桃的果实又名莺桃、含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价值很高。樱桃由于成熟期早,素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

  乳山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樱桃产区,至少有640年的樱桃栽植史。明洪武二年,钟姓由青州府水井村迁徙到今乳山市崖子镇北部山谷里,建立河南、泽科、东夼、磨山四个“钟家”村,并在山上栽下从老家带来的樱桃树苗。他们居住的山谷,被人们称为“钟家沟”。经过后来多年的发展,钟家沟里两侧的山坡上,布满了樱桃树。直到20世纪70年代,乳山樱桃仍以钟家沟为主产地,其他地方多为房前屋后、山坡地边零星栽植。

  80年代,乳山在威海地区首先引进大樱桃,又名西洋樱桃、欧洲樱桃。90年代中期,崖子镇崖子村等,借鉴蔬菜大棚的栽培经验,对大樱桃实行大棚栽培,使其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大大提前。目前,乳山樱桃的主要栽植品种有中国樱桃和欧洲樱桃两大类。中国樱桃即传统的小樱桃,主要品种有红樱桃、毛把酸等,主要分布于崖子、诸往等镇,以崖子镇钟家沟(现包括河南钟家、泽科、东夼、磨山、石甲庄、双石村等6村)一带栽培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欧洲樱桃即大樱桃,主要品种有那翁、大紫、红灯、红丰、水晶、芝罘红、佐藤锦等,在崖子、诸往、乳山寨、夏村、大孤山等镇皆有栽植,仍以崖子镇的钟家沟最为集中、最为著名。

  樱桃不但形美味佳,酸甜可口,而且营养十分丰富,被人们誉为“果中珍珠”。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铁的含量较低,樱桃却卓尔不群,一枝独秀:每百克樱桃中含铁量多达59毫克,居于水果首位,比苹果、橘子、梨高出20多倍。同时,樱桃维生素A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此外,樱桃中还含有维生素B、C和钙、磷等矿物元素及丰富的糖、胡萝卜素等。祖国医学中对樱桃的医疗保健价值广有记载。《名医别录》载有:“主调中,益脾气。”《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樱桃味甘平,涩,调中益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性”。《滇南本草》载有:“治一切虚证,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樱桃虽好,但不宜多食,否则“爽口物多终作疾”,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草衍义补遗》载文说:“樱桃属火,性大热而发湿。旧有热病及喘嗽者,得之立病,且有死者也”。 由此可见,食用水果一定要讲科学,食用得法。尤其是樱桃经雨淋,内生小虫,用肉眼难看见,用水浸泡,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纤细的小虫蛰蛰而出,这时食用才安全,有益身体健康。


板 栗

  

  板栗,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其果实称板栗,又名栗子,是一种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都很高的干果,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

  板栗原产于我国,有2500年以上的栽培史,古代便与桃、杏、李、枣并列,称为“五果”。古籍中关于板栗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如《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隰有栗。”《周礼?天官》中记载:“馈食之笾,其实枣、栗……”说的是祭祀的器皿中有枣、栗子等。《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已大规模栽植板栗,并且收益颇丰。《苏秦传》里的一段文字更说明战国时期板栗栽植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秦说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 

  乳山栽植板栗的历史也很悠久。地处马石山南坡的诸往镇下石硼村,有4株树龄达150多年的老板栗树,至今仍能年年结果。在马石山西北面的崖子镇北果子村、马石店村,百年以上的板栗树也并不罕见。地处马石山西麓山谷中的崖子镇枣林村,村旁的乳山河畔,曾经有大片遮天蔽日的老板栗树林,现在虽然大多更换了新树,但大树还随处可见。1972年10月,济南军区司令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沙口潮汐发电站建设领导小组名誉组长杨得志将军来乳山视察电站建设,他品尝了乳山板栗,感到口味极佳,说:板栗是个好东西,既是果品,又能当粮食,应该大力发展。从此,乳山板栗栽植面积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山区农民根据板栗树生长迅速,管理容易,适应性强,抗旱、抗涝、耐瘠薄,适于“上山下滩”等特点,开始大规模栽培,板栗面积迅速增加,产量成倍增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板栗栽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乳山板栗既有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石丰、金丰、海丰、上丰、清丰、玉丰,又有本市自选良种青山鱼刺码、枣林13号、泽科2号、威丰等。其中乳山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威丰”一号,因果粒大、产量高、品质好而享誉全国。乳山板栗多分布于西、北部崖子、诸往、冯家、乳山寨等镇的山丘地带。尤其以崖子镇、冯家镇所产板栗品质最优,且栽植面积达6万多亩,是山东省有名的“板栗之乡”。乳山板栗,果形均匀,果肉金黄,味道香甜,营养丰富。经化验鉴定,乳山板栗含淀粉56%~72%,蛋白质5.1%~10.7%,脂肪2%~7%,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C、B和胡萝卜素的含量比一般干果都高。

  中医学认为,栗性甘温,无毒,有健脾补肝,补肾强筋,益身壮骨的功用。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名医别录》载:栗能“益气,厚肠胃,补肾气”。《本草纲目》中指出:“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图经本草》亦载:“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宋代文学家苏辙在总结自己高寿秘诀时作诗道:“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板栗既可生食、炒食、煮食,又可以制成栗干、栗粉、栗酱、糕点、罐头等食品。胶东地区传统的栗子粥,既能润脾健胃,增进食欲,又能补肾强筋骨,老少皆宜。此粥尤其适合因机能退化导致胃纳不佳,腰膝酸软无力,步履蹒跚的老年人服食。正如俗话所说:“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稀饭赛补剂。”


□畜牧产品类


生 猪

  

  乳山农民自古就有养猪的传统,历史上曾培育出闻名全国的地方良种猪“垛山猪”。

  1934年,崖子镇大崮头村农民李文轩从河北省引进波中猪,与当地猪杂交,选育出一个生猪优良品种。因大崮头村地处垛山脚下,故将此品种猪命名为“垛山猪”。垛山猪全身皮毛多黑色,四蹄上部与尾尖呈白色,皮薄毛稀,鬃毛细短,体质结实,体形长大,早熟易肥,耐粗饲,不择食,抗病力强,性情温驯,宜放牧。垛山猪出肉率平均为70%,比一般猪高5%;其中瘦肉率为41.7%,比其它品种猪高5.7%;脂肪比一般猪低11.6%。这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初期垛山猪主要分布于崖子一带,后发展到全县。1957年到1960年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种猪2万多头。1958年全国农业展馆曾展出优良品种的垛山母猪。

  20世纪40年代,大孤山一带农民培育出杂交猪优良品种“木碗头”(由青岛李村等地引进巴克夏公猪与当地灰猪杂交而成),成为境内长期饲养的优良品种。

  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生猪生产规模呈周期性波动。1949年,乳山生猪存栏量约7万头;高级农业社建立后,增至9.9万头;1961年,因饲料短缺仅存栏3万头;1967年,发展到18.6万头;1979年,存栏量达到历史顶峰,有33.5万头,户均2.3头,品种达70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取消养猪补贴,加上化肥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对猪粪的需求,养猪数量迅速下降,1995年底,生猪存栏量11.1万头。90年代后,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和养猪效益的提高,生猪存栏量逐渐增加,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得到较大发展。至2007年,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30%,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有19家。乳山市生猪广泛分布于各地,其中夏村、下初、冯家、南黄、大孤山、乳山口、诸往等镇存栏较多,品种主要以长白、大约克和皮特兰猪为主。全市生猪存栏20.67万头,其中母猪2.38万头。2007年全年出栏31万头。

  养猪业是乳山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乳山市委、市政府把生猪列为八大富民特色产业之一,积极鼓励培育生猪产业做大做强。2007年,成功引进威海环山种猪场落户崖子镇东井口村,该种猪场全部采用国内先进的自动化喂养设备,年可出栏生猪2.5万头,建成后将带动乳山养猪业的大发展。同时,将以华隆食品公司为依托,建设1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项目。此外,一些规模化猪场也纷纷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利条件,不断上档升级,2007年,乳山市新一簇养猪场、利丰养猪场、前尹家养猪场和南口养猪场都申报了国家发改委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在这些龙头公司和优势项目的带动作用下,乳山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水平将会迅速得到质的提升和新的飞跃。


乳山长毛兔

   

  建国前,乳山境内养兔极少,且多为肉食兔。1949年全县养兔2000余只。农业合作化后,随着对发展家庭副业的重视,养兔业逐渐得到发展。至1958年,养兔近3万只,品种主要是当地兔,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多被宰杀食用。1966年,县供销社首次从外地引进850只安哥拉兔,分放在部分社、队和农户饲养,由于重视不够,山峦不开放,饲草得不到解决,加之缺乏养兔技术,养兔业发展缓慢。1977年养兔业得到重视,在全县推广诸往铁山村发展养兔的经验,同时,有关部门积极加强技术指导和建兔舍物资供应,第二年,全市长毛兔养殖规模近10万只。

  20世纪80年代初,为引导农民脱贫致富,长毛兔养殖得到空前重视,乳山掀起了养兔热潮,兔的存养量达72万只。为加快兔种改良,提高产毛率,乳山相继从国外引进产毛率高的西德兔,分别在东诸往、战家夼良种场和26个重点专业户中进行繁育,拉开了乳山长毛兔高产品系选育工作的序幕。自1982年初组织实施到2002年结束,通过引入德系、法系、浙系,利用合成杂交的方法实现优良基因的重组,并经过五个世代的选育,选育出体型大、产毛量高、粗毛率较高、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强的乳山长毛兔高产品系。该品系年产毛量1800克,粗毛率18%以上,料毛比45:1,窝产仔7只以上,成年长毛兔的体重5000克以上,体质结实,毛纤维品质好。

  乳山长毛兔主要分布在诸往镇,该镇山峦广阔,饲料资源丰富,长毛兔养殖得到发展,至1998年,已发展良种兔场5个,兔存养量达70多万只,年产兔毛400多吨,有1100多农户专门从事兔毛采销。成为胶东最大的养兔专业镇。为推动长毛兔产业向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方向发展,适时成立了“乳山市诸往镇长毛兔养殖技术协会”,并于1999年投资建成了集办公、展台、仓库为一体,工商、动检、税收、安保机构配套的中国北方最大兔毛交易市场。同年7月,国家农业部将诸往镇定名为“胶东兔毛交易市场”,成为山东省兔毛交易集散地。诸往镇绕涧村的优良长毛兔,在1998年威海市首届长毛兔擂台赛中囊括了前三名,并且创下了单只长毛兔一次剪毛最多的全国纪录,获得了威海市“兔王”称号。


□水产品类


乳山牡蛎

  

  牡蛎,又称“蚝”,乳山人通常称之为“海蛎子”。双壳纲,牡蛎科。贝壳厚硬且形状多不规则,有近似圆形、三角形、长圆形、长形等。下壳(左壳)较大且凹,附着他物;上壳(右壳)略小且平,掩覆如盖。牡蛎喜在浅海区栖息,固着在岩礁或其它附着物上。在乳山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多为褶牡蛎和大连湾牡蛎。乳山牡蛎的养殖面积、产量、质量居全国首位。

  牡蛎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贝类,鲜蛎软体(肉)中含蛋白质4.5%~4.7%,脂肪7%~10%,肝糖19%~38%,还有B族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在古罗马,人们把牡蛎称为“海上美味圣鱼”;在欧洲,牡蛎被称为“海洋的玛娜”(上帝赐予的珍贵之物)“海洋的牛奶”;在日本,牡蛎则被称为“根之源”“海洋之超米”。牡蛎通常以鲜食为主,最常见的吃法是将牡蛎壳洗净,放在锅里蒸煮,熟后剥食,味道极为鲜美。牡蛎还可以直接放到火中烧熟食用,有清乾隆年间诗人刘储鲲《烧蛎诗》为证:“不用溉釜鬲,连壳付火燎。啖之清心脾,天然味更好。”牡蛎的食用方法还有软炸蛎黄、蛎黄炒鸡蛋、蛎子炖豆腐等。牡蛎又是可以生吃的贝类,乳山自古便有“生吃蛎子活吃虾”之说,沿海渔民经常在礁石上撬开牡蛎上壳,生食其肉。牡蛎还可以制成蚝油、罐头等。牡蛎肉含锌量极高,对男性健康非常有利,著名新兴药品金牡蛎,其主要成分即为牡蛎提取物。牡蛎壳亦可入药,性微寒、味咸,功能潜阳、固涩、化痰软坚,主治头晕、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及瘰疬等症。

  乳山牡蛎养殖品种以太平洋牡蛎为主,采取筏式养殖方式。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西至乳山口、东至浪暖口的开阔水域内。这一水域,潮流畅通,风浪较小,乳山河和黄垒河给其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饵料丰富,非常适合牡蛎筏式养殖。随着乳山市牡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乳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牡蛎之乡”,开发的多个牡蛎产品不仅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销售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15个国家,“乳山牡蛎”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牡蛎产业已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乳山秦米

  

  秦米是用乳山口镇秦家庄村附近海域出产的上等鹰爪虾加工晒制而成的一种海米。该海米以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而著称,清代列为朝廷贡品,因产于秦家庄而俗称“秦米”。

  加工秦米所需要的鹰爪虾仅产于秦家庄村前东起母猪岛、西至旗杆石的狭小海湾里。每年从4月开始,一直到10月,秦家庄村东面的康家河和村西面其它3条小河流,把丰富的有机物带入村前的海湾中,又因海流的作用,使得这些有机物积聚在海湾中,为在这方圆不足3公里的浅水区内生长的鹰爪虾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海湾中的海水盐度和温度适中,无污染,所以这里的鹰爪虾个个身健体壮,肉肥质好。用这里的虾加工的海米,堪称国内一流,当世极品。

  秦米加工制作非常考究,严把选料、蒸煮、晾晒三关,每个环节都要恰到好处。其一,选料用虾要鲜活。其二,淡水适量。蒸煮虾时的淡水要以刚好浸过虾为宜。其三,盐味适中。一斤虾,一两盐,不可多,亦不可少。多了,晒出的海米咸而色白;少了,则易变质,难贮存,且味道大减。盐要与虾和淡水同时下锅。其四,火候得当。火不可过急,也不可太弱,两沸立即出锅。其五,晾晒及时。煮好的虾要薄薄地摊在支起的苇席上翻晾,苇席要支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虾晒到能搓干净皮即可。若遇阴雨天,则需放到锅中烘干,但烘制的秦米,味道和色泽都不如晒制的。其六,搓皮。搓皮最讲究手扒米,所谓手扒米就是在晾晒到一定程度时,要用手一个一个地扒去虾头、虾足和虾壳。这样加工,体现出秦米单体个大完整、整体大小均匀,形似弯钩,色泽明丽,味道鲜久,余韵悠长的特色。

  秦米的吃法很有讲究。食用时不得用水泡,或做汤、凉拌、煎炒,或用于包子、饺子馅,均直接用干品,能做出花样繁多的名菜佳肴,无一不鲜。秦米也可以直接食用,特别是用作酒肴,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慢慢品味,鲜浸喉舌,沁人心脾,别有一番风味。


对 虾

  

  乳山对虾,学名中国对虾或东方对虾,主产中国北部沿海,朝鲜半岛西部沿海亦产。因其单体个头比较大,历史上渔民常以“对”作为计算捕获量和进行市场交易的计量单位,故称对虾。清代学者郝懿行在《记海错》中载:“海中有虾,长尺许,大如小儿臂,渔者网得之,俾两两而合,日干或腌渍,货之谓对虾。”对虾是一年生(少数可达两年)大型暖水性洄游虾,其雄虾称黄虾,平均体长15.5厘米,重30~40克;雌虾称青虾,平均体长19.0厘米,重75~85克。

  对虾在黄海中部越冬,每年3月北上洄游,清明前后,开始进入乳山近海海域。成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幼虾长至8厘米左右时,开始向渤海中部和黄海北部移动。乳山近海海域,是各种洄游虾过路的必经之地和产卵繁殖的主要场所;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则为人工养殖海虾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海虾捕捞和海虾人工养殖,是乳山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山捕捞海虾分春秋两季,春汛20天左右,秋汛一个多月。人工养殖的对虾,一年四季有鲜货上市。

  乳山市对虾养殖历史悠久。1958年,海阳所镇双峰庄村建池试养对虾成功。1965年春,山东海洋学院和乳山渔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在西泓小海试养对虾成功。1978年11月,当地政府组织力量在乳山湾东端修筑拦海大坝,建起万亩养虾基地。到20世纪70年代末,乳山对虾养殖突破了人工育苗技术难关,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至2007年,乳山市对虾养殖面积为3.2万亩,年产量1000吨左右,是乳山市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

  对虾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可口,营养极为丰富。每100克鲜对虾肉质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钙35毫克,磷150毫克,还有大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是我国著名的海产珍品。鲜活的对虾青中衬碧,玲珑剔透;加工熟后的对虾通体橙红,如珊瑚雕就,观之悦目,食之爽口,以对虾为主料的“红烧大虾”“油焖大虾”,是鲁菜中脍炙人口的名吃,其色泽之艳、味道之美,久为人们所称道。


乳山海参

  

  乳山海参以刺参为主。据《辞海》介绍,中国沿海所产海参有60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余种,刺参名列其首,为最名贵的海味。刺参身体呈圆柱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最长可达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上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多为黄褐、黑褐和绿褐色。刺参喜欢栖居于水流缓稳、水温中低、海藻丰富的沙质和岩礁海底。刺参怕热,每到夏天水温升高时,便不吃不动,进入夏眠。

  乳山刺参主要分布于塔岛湾和竹岛湾。这里无淡水注入,海水温度一年四季波动在1℃~25℃之间,波流静稳,周边无工业污染,且有丰富的海藻,为海参的生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极适合刺参的生长。

  刺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尼克酸糖类,尤其是鲜参蛋白质含量高达21.5%,比其它海参高出3个百分点。而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乳山刺参还含有海参素、海参皂甙、酸性多粘糖、胡萝卜素、海胆紫酮、牛黄酸、虾黄等多种特异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其中,酸性多粘糖对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有抑制作用。早在几百年前,我国人民就把刺参视为一种珍贵的海味,列为海味“八珍”之一,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几乎是妇孺皆知。在乳山酒店、宾馆里,红烧刺参、刺参汤等,是接侍宾客最上等的菜肴。

  由于刺参名贵,单靠天然生长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乳山市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充分发挥虾池和潮间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虾池造礁养参和潮间带筑池养参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乳山出产的刺参一直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欢迎。可以断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刺参在医疗保健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乳山市的刺参养殖业将会更加兴旺。


鹰爪虾

  

  鹰爪虾较粗短,甲壳较厚,呈红黄色,身体弯曲时形似鹰爪,故名鹰爪虾,当地渔民也称其为红虾、厚皮虾。

  鹰爪虾体长一般在6~10厘米,每年3月下旬从外海越冬场向山东半岛沿岸海湾做生殖洄游。因其属一年多次产卵虾类,产卵期长,对水温和盐度适应性强,所以保持了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乳山近海是鹰爪虾排卵、繁衍的主要场所之一,资源量大。鹰爪虾喜欢栖息于砂泥海底,白天钻入砂泥内,夜间则在水中游动,渔民利用它这一习性特点,夜间用拖网捕捞。

  鹰爪虾属中型经济食用虾,鲜食可油炸、清蒸,熘虾仁,干制则是加工海米的上等原料。


毛 虾

  

  毛虾,又名中国毛虾。此虾皮薄体扁,体长2.5~4厘米,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前三对足呈微小钳状,后两对则完全退化。毛虾生命周期短,但繁殖能力强,一年能繁殖两代,从而保持种群量相对稳定。毛虾游泳能力极差,不能做长距离洄游,一般在当地水深处越冬,来年2月底3月初开始向近岸游动,捕捞季节在立秋至处暑间为最佳。

  毛虾因壳薄体小肉嫩,适于加工成虾皮和虾酱。每100克毛虾蛋白质含量达39.3克,脂肪含量3克,并富含钙、磷等矿物质,儿童食之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生长,老人食用也有良好的补钙及保健作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寨虾”,即为乳山所产并经过加工的毛虾。寨虾的加工工艺是:将新鲜小虾拣净杂质,控水12小时后用手攥碎,拌入一定量的海盐,再加上一些调味品,入坛后用蚊帐布网封口,然后用熟泥密封,发酵3~4个月即成。据传明朝末年为抗击倭寇侵略,在现在的乳山口镇寨前村,建有烽火寨,并派官兵看守。看守烽火寨的官兵吃过当地渔民加工的毛虾后,感觉味道鲜美,余韵悠久,便捎给在京城的亲属,后传至宫廷,“寨虾”便成为朝廷贡品。


爬 虾

  

  爬虾,学名虾蛄。因其形似琵琶,又叫琵琶虾。乳山还有许多人叫它虾爬子、皮带虾、数钱虾等。外地还有人叫它螳螂虾,因为它的特别发达的第二对胸肢很像螳螂的前足。

  爬虾是沿海近岸性虾类,喜栖息于浅水泥砂或礁石裂缝中。此虾体长可达15厘米以上,形状背腹扁平,胸甲短,其生活习性与其它虾蟹类似。春季是其产卵季节,也是人们吃爬虾的最佳季节。每逢春末夏初,乳山的海产品市场上,就属爬虾最火了,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价格便宜,并且个个都是活蹦乱跳,壳满肉肥。

  爬虾的味道,仔细品尝,兼有龙虾和螃蟹之间的特殊鲜味,肥壮的雌虾,膏黄满壳,想一想就会让人怦然心动。其食法以蒸煮为首选,另外还有炸、卤、椒盐、姜汁等各种食法。乳山爬虾资源丰富,均为野生种群,从每年的5月至10月均有鲜货上市,是地道的海产美味。


乳山小伏虾

  

  乳山小伏虾与乳山的著名贡品“秦米”,同在一个产地。由于乳山小伏虾盛名久远、非常珍贵,并且类似蠓子虾,所以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小伏虾”。但只有秦家庄村附近方圆不足3公里的浅水区内生长的一种类似蠓子虾的小虾,才是正宗的小伏虾。

  小伏虾最大的才有1厘米左右长,浅红色的虾头,身子白得几乎透明。小伏虾是根据季节命名的,即伏天出产之虾。但不是整个伏天都有,它们只在中伏到立秋之间出现,捕捞期很短。

  据考证,虾类海产品经腌制后,能够用于生食的,全国唯一有乳山小伏虾。小伏虾腌制方法很简单,按一市斤虾加二两半盐的比例,装坛密封、自然发酵。小伏虾生食时,有股很特别的香气,入口鲜美清爽;熟食时,那味道就大为逊色。生食时,可根据个人嗜好决定加不加佐料。有喜欢什么调料都不加的,有喜欢加点葱末、香油的。 


〔附〕:许世友将军与乳山小伏虾


  1975年,许世友将军在病重期间,不时喃喃地叫着“小伏虾”,身边没有人能懂。有一次,夫人在他身旁,听懂了这句话。夫人知道,在胶东战斗工作时,许世友很喜欢吃乳山出产的那种生食小伏虾,但考虑提出来会给组织上添麻烦,她没有声张。有一天,与许世友同在乳山战斗过的一位老战友,也听懂了,就马上拨电话给时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杨国夫,杨副司令员紧接着电话查询小伏虾的产地,当了解到乳山确有这种特产时十分高兴。乳山得知消息后,市委立即派人到秦家庄村购买了新鲜的小伏虾,用坛子盛好,用黄泥把坛子盖密封好,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起来,带着全市人民的深厚情谊,寄给了老将军。或许是感情的寄托和对曾经战斗过的故地的思念,老将军吃到乳山小伏虾后不久,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此事一直被乳山人民传为佳话。


蠓子虾酱

  

  蠓子虾,即太平洋磷虾,因小得像蠓虫,所以当地人称之蠓子虾。

  蠓子虾酱是将鲜蠓子虾去杂洗净,加入适量的食盐,放在缸里或坛子里密封,经一段时间的天然发酵后即得。

  乳山的蠓子虾主要栖息在乳山口湾。乳山口湾是黄海的入海口,它被群山环绕而成,水势平稳,有淡水注入、盐度较低,是天然的封闭性海湾,非常适合蠓子虾的生长。蠓子虾自春夏之交便开始结群活动,7~10月进入旺汛期,是捕捞的最佳时机。捕捞蠓子虾的渔具是小推网,故当地人称捕捞蠓子虾为推蠓子虾。

     蠓子小虾经发酵形成的虾酱,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可以起到营养保健作用。在乳山,蠓子虾酱炒鸡蛋、蠓子虾酱豆面汤等,都是传统的民间小吃,深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据传,蠓子虾酱酿造源于元末明初时期,后经大清雍正年间被登州知府作为地方特产贡奉朝廷,便被赐为宫内御品,从此经当地渔民精制后定期上贡,成为御膳中的一道佳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蠓子虾酱的营养价值,其身价日益倍增。

  蠓子虾酱具有独特的鲜美清香,品之回味无穷,令人生津,顿生食欲,其不仅可用作调料,也可用于做出许多独特的美味小菜。蠓子虾酱以其独特之处,成为乳山名副其实、久享盛誉的特产,成为当地人招待来宾和馈赠亲朋的佳品。


赤甲红海蟹

  

  赤甲红海蟹是海蟹中的一种,因其腹部和腿缘略呈红色,称之为赤甲红或石甲红。赤甲红头胸甲呈横卵圆形,甲壳坚硬,螯足粗壮,性凶好斗,喜栖于低潮线岩礁区和海藻密集区。乳山沿岸岩礁众多,海藻密布,饵料丰富,是赤甲红的主要生殖区。

  乳山的赤甲红个头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及A族、B族维生素等,营养丰富。当地渔民捕捞赤甲红,多用蟹笼来诱捕。蟹笼是用鱼网和粗铁丝或铁棍制成的,设计十分巧妙,赤甲红一旦进去,就休想逃脱。

  乳山赤甲红春末和中秋最肥,渔民常说“麦黄蟹”“豆黄蟹”,就是指的这两个季节的蟹子。当地还流传着“八月蟹子顶盖肥”“春吃尖脐秋吃圆”的谚语。前者说的是阴历八月,是蟹子最肥的时候。后者说的是春天的雄蟹(脐为尖形)个大肉嫩,味道最鲜;秋天的雌蟹(脐为圆形)脂肥膏满,吃起来最香。

  传统中医认为,蟹味美而性寒,蟹肉有养筋舒气之功,而白酒有醇香性暖、活血驱寒之效,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所以沿海的男人特别是渔民在吃赤甲红时,多数要喝一点白酒,以防脐冷凉胃。中医还认为,赤甲红海蟹有清热、散血、续断伤之功能,对筋骨损伤、疥癣、烫伤有治疗作用。近来医学界还发现,赤甲红海蟹有抗结核作用,对结核病康复大有补益。

  赤甲红的吃法,最流行的就是蒸煮。将赤甲红洗净,不加任何佐料,放到锅里蒸或煮,食用时用姜末和醋佐餐即可。在酒店宾馆里,除水煮、清蒸外,还有姜汁蟹、炸烹蟹、炒蟹肉等多种食用方法。赤甲红还可干食,将鲜赤甲红蒸熟剥肉,晒成干,叫做“蟹米”,秋冬无鲜货时用来做汤,集清鲜与浓香于一身,吃过后终生难忘。


杂色蛤

  

  杂色蛤在乳山俗称蚬子。是近岸滩涂和浅海盛产的主要贝类之一。乳山杂色蛤享誉海内外。

  乳山杂色蛤壳长20~40毫米,是一种广温性的海产小型双壳贝类。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它主要采用滩涂播撒的养殖方式,投资少、见效快,是水产养殖户的首选养殖贝类之一。

  乳山杂色蛤养殖区主要分布于乳山湾、白沙湾、塔岛湾。乳山东部的黄垒河和西部的乳山河无污染,为海区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盐,促进了乳山杂色蛤生长所需的海洋基础生物的繁殖和成长。经测定,养殖区的理化指标达到国家一类养殖海区标准,因而乳山市养殖的杂色蛤质量和产量都明显高于其它海域,成为远近闻名的杂色蛤盛产基地。

  杂色蛤虽小,但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每100克杂色蛤鲜肉中,含蛋白质12.1克,脂肪1.6克,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牛黄酸等,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同时,杂色蛤肉有滋阴润燥、利尿、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蛤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肉与韭菜经常配食,可治疗肾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常食杂色蛤,对甲状腺肿大、黄疽、小便不畅、腹胀等也有很好的功效。乳山的杂色蛤多为鲜食,如清蒸蛤、辣炒蛤、蛤汤等,也可以制作罐头、蛤干、烧制干蛤等。

  近年来,乳山市生产的杂色蛤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在国际市场上也非常畅销,其中日本市场对乳山杂色蛤大加青睐,乳山每年向日本大量出口活蛤和冻鲜蛤肉,成为创汇的海产品之一。


扇 贝

  

  扇贝因其外壳形似葵扇而得名,是极其名贵的海产双壳贝类。

  扇贝有着特别肥大的闭壳肌,俗称“扇贝柱”,人们熟知的海味八珍之一的干贝,就是扇贝闭壳肌干制而成的。扇贝品种的好坏,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闭壳肌的大小和出柱率的多少。乳山沿海的栉孔扇贝是晒制干贝的主要品种,其干贝蛋白质含量高达63.7%,脂肪含量3%,糖类含量15%,还有微量矿物质、核黄素、尼克酸等,其中肝糖、乙胺酸、琥珀酸等,被视为极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扇贝品种老化,早期引进的美国海湾扇贝病害频发。为寻求替代品种,一些渔业公司和渔村分别引进了加拿大扇贝、俄罗斯扇贝、墨西哥扇贝和阿根廷扇贝,后又新引进了日本的虾夷扇贝。虾夷扇贝贝体大,单体重可达200克,出柱率高,而且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其中EPA(二十碳五烯酸)俗称“血管清道夫”,它制造的前列腺素能使血管壁软化并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和血管硬化;DHA俗称“脑黄金”,是脑神经和视神经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开发和提高智商,还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因此,虾夷扇贝在国内外颇受欢迎。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乳山采取浅海播养、筏式养殖、池塘养殖等方式,发展虾夷扇贝,产品大量畅销欧、美、日、韩等国,深受海内外人士好评。


缢 蛏

  

  缢蛏是双壳贝类,壳长形而两端圆,长可达8厘米。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像是被绳子勒出来的,故名缢蛏。缢蛏常被简称为“蛏”,是沿海滩涂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它生长快,养殖效益高,在乳山市海产品养殖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乳山缢蛏个体肥大,壳薄,肉质鲜嫩,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备受市民青睐。蛏肉可鲜食,蒸煮或与其它青菜混炒,均很可口;亦可加工成蛏干、蛏油等。蛏干是干海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无论是鲜食或加工,均须先将鲜蛏用水洗净,浸泡在2%~3%的盐水中2~3小时。缢蛏软体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退热、明目、止渴、解酒毒、防治妇女劳损下血之功能。缢蛏壳则有散结、消炎、通淋和止带功效。乳山缢蛏主要分布在乳山湾。由于乳山湾内风平浪静,潮流畅通,两条大的淡水河带来丰富的陆地营养盐,且无污染,极适合缢蛏的生长。 

  随着养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经验的积累,乳山市逐步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养蛏方法。每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从南方购买蛏苗,播撒在整好的滩涂上,第二年的9月至10月是成蛏的收获期。一般采用挖捕法,即在海水退潮后,从蛏堤一端开始用长铲挖掘,边挖边捡边放入筐篓中。


加吉鱼

  

  加吉鱼,学名真鲷,硬骨鱼纲,鲷科。在乳山又被称为红加吉、红鳞加吉、嘉鱼、嘉吉鱼等。体高而侧扁,呈长椭圆形,长可达50厘米以上。常见者一般体长15~30厘米,重500~1000克。身体主体部分为淡红色。栖息于近海沙砾底质海区,喜集群,性凶猛,主食贝壳类和甲壳类动物。

  加吉鱼肉肥质嫩,味道鲜美,特别是头颅内含有丰富的脂肪,其味尤佳,故有“加吉头鲅鱼尾”之谚。加吉鱼营养丰富,每100克鲜肉中,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碳水化合物0.5克,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活性物质,热量116千卡。

  加吉鱼身有“红火”之兆,名含“吉利”之意。因此,胶东地区民间的喜庆宴席上,一般都有一道加吉鱼,以示“红火吉利,年年有余”。乳山沿海曾是加吉鱼生存、繁育的主要区域之一,但现在已很难成汛。也正因如此,加吉鱼就更加显得珍贵。


小黄花

  

  小黄花,学名小黄鱼。硬骨鱼纲,石首鱼科。底层集群性洄游鱼类,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体长多为10~20厘米,略呈长椭圆形,侧扁。体形、颜色、生活习性似大黄鱼,但形体较小,尾柄较短,鳞较大。

  小黄花是相对于大黄花体小而得名,它有着特定的生存空间,向南分布不超过台湾海峡,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海域,乳山是主要产区之一。小黄花以春汛期质量最好,所以有“春花(小黄花)秋鳎(舌鳎)”之说。小黄花鱼营养丰富,鲜品中蛋白质含量高,钙、磷、铁、碘等无机盐含量也很高,且鱼肉组织柔软,宜于消化吸收。《本草纲目》记载,黄花鱼“甘平无毒,合莼菜作羹,开胃益气。晾干称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胀不消,鲜者不及”。小黄花肉嫩味美,但南北海域出产的差异很大,以黄渤海交汇处的品质最佳。小黄花最妙的在于它的“蒜瓣肉”,没有碎刺,最适合老人、儿童和久病体弱者食用。小黄花吃法很多,可以红焖、煎焖、油炸,也可以盐渍晒干;用小黄花和玉米面做的鱼锅粑粑,是乳山民间的传统名吃。


黑 鱼

  

  黑鱼,又名黑鲪。黑鱼系冷水近海底层鱼类,善栖于浅海岩礁间和海藻丛中,春季来临有结小群洄游现象,但距离很短。

  黑鱼在我国的主要生存繁殖区域也是在渤海、黄海、东海的沿海水域,这里的黑鱼数量多,种群密度较大。黑鱼成鱼一般体长20~30厘米,重量100~300克,嘴大眼高,身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纹,属食肉性鱼类,且摄食量很大,胃饱满度高,是海水中最贪吃的鱼种之一。这种贪吃性,使其很难拒绝钓饵的诱惑,前仆后继地成为垂钓者的猎物。黑鱼肉质鲜嫩、洁白、脂肪少而蛋白高,尤适清蒸和做汤。


黄 鱼

  

  黄鱼,又名六线鱼。黄鱼是乳山人对六线鱼的俗称,也有叫黄棒子的,不是大黄鱼、小黄鱼的通称。黄鱼系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它对低温适应性强,食物链较短,多分布于北太平洋两岸,我国产于黄海、渤海。黄鱼也是最宜垂钓的鱼种,每年的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是乳山钓黄鱼的黄金季节。黄鱼外形美观,肉质与味道尤如石斑鱼,因此被称为“北方石斑鱼”。鲜黄鱼红烧、清蒸皆可,更适合氽汤,其汤汁状如奶油,汤鲜、肉嫩,风味绝佳。是乳山宾馆饭店的一道名菜,也是家庭宴会上的美味佳肴。


花 寨

    

  花寨,又称花脸寨、寨鱼、鲈子等,学名花鲈。硬骨鱼纲,鲈形目,鮨科。体侧扁,长可达60厘米以上。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小黑斑。

  花寨,是一种海产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花寨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最大特性是适盐性广,喜欢栖息于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多半活动于具有流动水流的岩礁间,经常会溯江河而上,特别是幼鱼,每到春夏之际就集群进入江河淡水区觅食。乳山的入海河流比较多,是花寨主要的生存和繁殖场所。同时,花寨虽然是凶猛的食肉性鱼类,但很容易驯化,比较适宜人工饲养。

  乳山渔民利用浅海资源,网箱养殖花寨,获得很大成功。不仅满足了市场供应,增加了渔民收入,而且也有效地保护了野生种群。


偏口鱼

  

  偏口鱼,即比目鱼,是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总称,包括鰜科、鲆科、鲽科、鳎科、舌鳎科鱼类。偏口鱼身体扁平,成长中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偏口”和“比目”,都是对它们身体的最突出特征的描述。

  偏口鱼种类甚多,在乳山以高眼鲽、石鲽、牙鲆的质量最好,名气最大。

  高眼鲽,硬骨鱼纲,鲽形目,鲽科。在乳山通常被称为偏口鱼、小嘴鱼。这种鱼体长侧扁,一般长度20厘米左右、重量200克左右者居多。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位于头背缘中线上。两侧口裂稍不等长。高眼鲽是生存区域相对固定的鱼种,主要生存在太平洋西部近海;在我国,黄海和渤海最多,东海零星可见。乳山近海,是高眼鲽常年定居的地方。高眼鲽不仅肉细嫩,味鲜美,而且小刺少,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石鲽,硬骨鱼纲,鲽形目,鲽科。又名石丁子、石江子、石岗子、石镜等,是乳山鲆鲽类鱼中数量最多的品种。石鲽与高眼鲽外形近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250~400克。它区别于高眼鲽的主要特征是背鳍、腹鳍边缘均有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石骨数块,这也是它名字中“石”字的由来。石鲽主产于温带及寒带,我国主要产于黄海、渤海。石鲽鱼肉质非常细嫩,是乳山地区最珍贵的鱼种之一,也是乳山主要的出口创汇鱼类,多数出口韩国。

  牙鲆,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俗称牙偏鱼、牙片鱼等。体侧扁,呈圆卵形,不对称。双眼位于头部左侧。属冷水底栖鱼类,有潜砂性;适盐性广,可在盐度低于0.8%的河口地带生活。牙鲆对水温的要求比较严格,乳山近海较适合其生存、繁殖。过去,由于过度捕捞,曾一度导致牙鲆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自推行休渔期制度以来,牙鲆在产卵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种群密度开始回升。牙鲆是黄海、渤海名贵鱼类,也是乳山近海偏口鱼中档次最高的品种,深得国内和日本、韩国消费者的青睐。


□矿产品类


乳山黄金

   

  乳山素有“金岭银滩”之美誉,是著名的“黄金之乡”。乳山黄金资源丰富,截止2005年底,探明黄金保有资源储量40695千克,其中基础储量39241千克。资源储量占全省金矿资源储量总量的7.3%,探明金矿区13处(含伴生金矿1处),其中大型矿区1处(乳山市金碃顶金铜矿区),中型矿区3处,小型矿区8处。黄金资源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黄金矿床集中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区的下初镇、午极镇、崖子镇和徐家镇一带,占威海市全区总储量的95.6%。乳山为产金大市,黄金产量位居中国县级前列。

  乳山境内采金历史悠久。《隋书?辛公义列传》记载:牟州(今牟平、乳山一带)“山出黄银,获之以献”。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也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牟州刺史辛公义开黄银坑在县西南90里垛山,并有“产金九屋”之说。宋代,境内采金业日盛。到了元丰元年,胶东采金业已具相当规模。登、莱二州采金人多达数万,年产金9573两,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89%。《元史?食货志》载:“产金之所,腹里九处,有济南、宁海……”明代,有人在下初镇南东庄金碃顶开露天坑采金,现存矿坑长约400米,深4~5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立约,准德开登州五金矿,铜锡山矿为其一。民国期间,境内多有人乘农闲淘沙金,补其生活。1941年,由共产党领导的北海专署实业公司矿山局派黄县庄利太等数人到英格庄一带指导当地人采金,筹措抗日资金。

  1970年4月,乳山县铜矿(后更名乳山市金矿)在金碃顶建立,这是威海最早的国有金矿。1971年7月,乳山金矿设计选矿能力为50吨的选矿厂建成投产,这是威海市第一座机械化选矿厂。至1977年,乳山成为继招远之后全国第二个年产黄金万两县。至1990年,全县已先后建成乳山金矿、铜锡山金矿、三甲金矿、唐家沟金矿、胡家口金矿、胡八庄金矿、金碃岭金矿、白石金矿、峒岭金矿,年产黄金升至3万两。其后,黄金生产本着“科学开采,节约资源”的方针,严格黄金开采准入制度,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的方式,整合黄金资源,组建了金洲、金华两大黄金生产集团公司,集黄金地质勘探、采选、冶炼和深加工于一体,实现了黄金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开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2006年底,两大黄金集团公司总资产9.5亿元,从业人员4538人,全年生产黄金8.98万两(此处1两等于31.25克)。

  黄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因其稀少、特殊和珍贵,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五金之首,有“金属之王”的称号。黄金用途广泛,首先,其有着重要的货币职能,被用于国际储备,是第五大国际结算货币,成为许多国家官方金融战略储备的主体;其次,黄金由于比重大、延展性强、导电好、化学性能稳定,在电子、航天、化工、医药和国防设施等尖端科技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黄金自古以来就是制作首饰的首选原料。乳山作为产金大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黄金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黄金产品深加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黄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空前发展,金银首饰品种繁多,各种纯金、K金、包金、镀金、镶嵌、雕镂等饰品,工艺精巧,造型新颖,千姿百态,深受国内外顾客的好评。


乳山生铁

  

  铁矿是乳山重要的矿产资源,境内铁矿资源主要分布于诸往镇马陵、神童庙一带,整个矿区由53个矿床,共119个单矿体组成,近东西向展布,达到中型矿区规模。截至2000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273.5万吨,基础储量2246.3万吨,约占资源储量的95%。铁矿石品位较低,TFe含量35.51%,精矿品位可达64.76%,属易选贫铁矿。

  据说,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天空中落下来的陨铁。陨铁是铁和镍、钴等金属的混合物,含铁量较高。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曾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坟墓中,发现陨铁制成的小斧。然而,地球上的天然铁是少见的,所以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人类对铁的利用尽管晚于铜、锡、铅、金等金属,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却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在所有的金属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可以说是非铁莫属了。

  乳山采矿炼铁,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乳山诸往镇组织30人在马陵村后山找矿,发现含铁矿体,便增加人员开采。1958年,农民姜清君在垛疃村发现新矿体,由于时值全国“大炼钢铁”,诸往政府立即组建垛疃铁矿,调集万余人开采,面积达300亩。1959年,垛疃铁矿正式成立,当年产矿石9万吨。1975年,乳山建起了马陵铁矿。其后,马陵铁矿的隶属关系几经变更,先后由乳山县属企业变为烟台市(地区)、威海市的市属企业。

  2000年,由威海市政府参股、经营者持大股的威海鑫山冶金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威海鑫山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鑫山集团有限公司下辖鑫山集团铁矿、鑫山集团铁厂、乳山鑫山贸易公司、乳山永盛铸业有限公司、乳山三金铸造有限公司和乳山市建筑公司,是集开采、冶炼、铸造、建筑等为一体的系列化、多元化生产经营体系。鑫山集团铁矿作为胶东半岛最大铁矿山,保有地质储量2000万吨,年产铁精矿粉23万吨。鑫山集团铁厂拥有2座120立方米高炉,配套机械化烧结、高炉喷吹煤粉、高炉富氧喷吹等先进工艺,炼铁工序能源消耗达到山东省先进水平,年产铸铁20万吨,主要用于铸管和铸件生产。鑫山生铁质量好,铁精矿品位高,是钢铁生产的上乘原料,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永盛铸业和三金铸造有限公司用自产的生铁生产球墨铸铁管及管件等其它铸件,年产铸铁管10万吨,管件及其它铸件1.5万吨,产品主要用于国内的机械配套,也出口意大利、韩国等。

  鑫山冶金公司是目前乳山市最大的利税企业,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纳税先进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乳山花岗石

  

  花岗岩为乳山市优势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储量达70多亿立方米,以中生代酸性岩体为主,集中分布在三佛山一带,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岩、正长岩、二长花岗岩、闪长岩。乳山花岗岩石材种类繁多,主要品种有乳山青、乳山白、乳山花、乳山红、芝麻白等5种,乳山花岗岩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块大成方,易于开采。岩石加工技术性能良好,易锯、易磨、抛光后饰材平滑光亮,光泽度达120度。其中“乳山青”与被誉为花岗石之王的“泰山青”齐名。截至2005年底,乳山已探明石材矿区4处(大型和小型矿区各2处),保有资源储量4507万立方米。至2005年,境内共有开采饰面用花岗岩荒料矿山5个,建筑用荒料花岗岩矿山147个。

  乳山青即“乳山黑”,又名为灰黑色细粒辉长岩,产于乳山市宫家。该矿体裸露,其内裂隙不发育,可采深度大于30米,地质储量大于3000万立方米,达中型矿床规模。乳山青石材呈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和斜长石,有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宫家村辉长岩体呈浑圆形,岩石裸露,最高标高100多米,易于开采且成材率高。乳山青具有结构致密,颗粒均匀,质地坚硬,光泽度好,色黑如墨、装饰性强等特点,被国家建材局非金属矿业总公司定名为“全国第二黑”,是板材加工和雕塑的上好佳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